朝鲜足球队挖煤事件1966年(朝鲜足球队挖煤)
为什么我男友说朝鲜足球队是挖煤的?
如同「被妖魔化」的朝鲜一样,朝鲜队也「被挖煤」。随著朝鲜队在世界杯溃败出局,善良的人们忧心忡忡,担心朝鲜球员回国真要被拉去挖煤。不余「娱」力的人还在网上贴出《拯救矿工郑大世》的电影海报。
朝鲜队「被挖煤」传说
世界杯前有一个关於「朝鲜队的传说」:传说中「朝鲜球员们如果取得成绩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比如说梦寐以求的房子。如果输球了,他们将受到惩罚,有的球员会被送去煤矿。」这个传说原形出自2004年离开朝鲜的前国家队教练之口,经过欧洲媒体添油加醋后广为传播,自称「深信不疑」的人们又口口相传,一时间提到朝鲜就不得不说「挖煤」。
神秘之师
蹩脚的「挖煤」传说之所以被当真,皆因朝鲜这个国家本身就极富神秘色彩,盛产传说。朝鲜足球以一种相对落后封闭的训练体制,实现了打进世界杯决赛圈的任务,这不能不说是传奇。距离他们第一次在世界杯上亮相已经过去44年,在南非世界杯之前人们对於这支神秘之师所知甚少。关於朝鲜队的传说也就以讹传讹,除了「挖煤」传说,还有球员临阵逃跑、月薪12块、写下血书出征、比赛阵容由领袖金正日决定的传说。
2000年曾有中国媒体曝出,朝鲜球员在与中国比赛时生活十分窘迫,几名球员共饮一瓶水,没喝完的小半瓶还被带走,让督战的中国足协副主席阎世铎当场洒泪。2006年9月,朝鲜队员金永俊曾在政委的陪同下接受中国媒体专访,他稍稍揭开了神秘面纱:「在朝鲜,打不上比赛的球员要给打比赛的按摩、洗衣服,所以每个人都得上进。」 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朝鲜队没有和其他球队一样选择豪华的五星级酒店下榻,而是选择比勒陀利亚郊外一座偏僻的普通酒店作为大本营。有中国媒体探秘朝鲜队在南非的驻地时,发现朝鲜队居然住在酒店地下室,十分低调。
围观猎奇
世界杯是热闹的赛事,生怕不热闹。难得有「挖煤」这样足够吸引眼球的事来凑热闹,管它是真是假,媒体、球迷都愿意当作谈资笑料,炒一炒。真的话还能给朝鲜官方施加点舆论压力,假的话就当娱乐大众。而且人都有那麽点好奇心,全世界人都在以好奇的目光打量朝鲜,可是朝鲜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偏偏不给你看太清。越不给人知道,人就越想知道。实在不知道人们就学「狗仔队」自己编造,朝鲜球员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挖煤」,实在是因为大众猎奇的心理。
随著朝鲜队在世界杯两连败出局,之前集体「围观猎奇」的人们也开始担心朝鲜球员回国真要被拉去挖煤。不余「娱」力的人还在网上贴出《拯救矿工郑大世》的电影海报。不过,朝鲜队去「挖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2006年世界杯预选赛,朝鲜队两负死敌日本队出局,惩罚也就是领队解职,球员接受批评而已。更何况,打完这届世界杯小组赛后朝鲜队还将从国际足联处获得高达996万美元的奖金,等於每名球员平均为朝鲜创造了43.3万美元的外汇收入。世界杯上走一回,千万美元入口袋。朝鲜主帅金正勋也否认「挖煤」传说:「我们没有进入16强,但不会遭受处罚。」
「挖煤」被演义
朝鲜队就要走了,但是「挖煤」的传说还会留下。中国球迷已将「挖煤」传说本土化:「中国煤矿由於常年矿难频发,矿工减员严重,正需要补充新鲜血液,不如借鉴朝鲜,将这些既无技术水平又无意志品质的百万富翁们(指中国男子足球队)经常送到那里锻炼,肯定比走形式的军训和到天安门广场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管用。」
《朝鲜日报》的记者姜哲焕,于1992年逃离朝鲜。2000年在韩国学成毕业之后,成为《朝鲜日报》韩国统一问题研究所的记者。而他在《朝鲜日报》的专栏,也都是谈论朝韩关系等深刻问题,就连他博客的名字也叫做“平壤之眼”。而因为他的妻子正是前朝鲜足球队主帅尹明赞的长女,所以有关于朝鲜足球的话题,他也是如数家珍。
于是,在本次朝韩一同跻身南非世界杯后,姜哲焕就也在他的博客中不止一次谈到了朝鲜足球。而在朝鲜0比7不敌葡萄牙后,被朝鲜方面一再辟谣的“挖煤传闻”甚嚣尘上之时,姜哲焕就站出来说此言非虚。而等到朝鲜队最终以三战尽墨,进1球,丢12球的尴尬战绩出局后,他也开始言语凝重地开始谈论朝鲜队员今后的命运。
在他看来,这一批朝鲜队员,是朝鲜方面费尽心力打造出的一支“足以激励民众奋进的王牌之师”。所以在以1比2不敌巴西队之后,朝鲜当局才会少见地做出直播比赛的决定。但最终,那次直播或许将直接这批朝鲜队员命运的转折点――在全体朝鲜民众的注视下,他们以0比7不敌葡萄牙,让朝鲜观众们原本“倍受鼓舞”的情绪,变成了“感同身受的绝望”。
至于成绩不佳,队员们就将回国挖煤的传言,姜哲焕也用1994年世界杯的往事来作为辅证证明自己的观点――当时朝鲜方面曾许诺队员,如果能够跻身世界杯决赛圈,就将给每名队员一万美金和一辆奔驰轿车的奖励。但最终0比3不敌韩国,让这批队员不仅无缘奖励,甚至还不得不在抵达平壤顺安机场后,就直接坐上开往煤矿的大巴车……而也正是在那之后,朝鲜方面下令,禁止朝鲜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倾注10年心血打造“王牌之师”――也就是刚刚征战完南非世界杯的这支队伍。
“葡萄牙选手对朝鲜球员是否会受到处罚的担心并不多余,而我作为出身朝鲜的记者,也将为这些球员的命运做最虔诚的祈祷。”
朝鲜足球队员真的要去挖煤么
进1球丢12球,朝鲜队黯然告别了世界杯,尽管第一场比赛仅以1-2小负巴西,让全世界震惊,但“神秘之旅”在本届世界杯上整体的成绩难言令人满意,关于朝鲜队回国是否会归国首罚的问题,朝鲜队官方已经先后两次辟谣和澄清,但韩国的《朝鲜日报》却表示,这支朝鲜队的确存在着受罚的危险。
《朝鲜日报》的记者姜哲焕称,昔日朝鲜队员曾有这样的先例:“朝鲜冲击1994年美国世界杯决赛圈时,就曾获得承诺,如果打进世界杯,就每人都可以得到奔驰车和1万美元的奖励。据说,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张成泽还为此做好了准备。但在卡塔尔举行的预选赛上,北韩队以0比3负于韩国队并被淘汰出局。球员们在到达平壤顺安机场后就直奔煤矿。”姜哲焕表示,“葡萄牙球员说‘担心朝鲜球员受到处罚’,这的确不是杞人忧天。”
不过姜哲焕也表示:“金正日对足球非常关注,以至于能够记住所有球员的名字。”据他透露,那次0-3输给韩国之后,金正日就指示:“我们要10年内不要露面,好好培养实力。”朝鲜足球的卧薪尝胆,也让他们打进了世界杯,其实征战世界杯成绩倒在其次,以他们的条件,能打进世界杯,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所以说有这个可能吧,不过如果队员都去挖煤矿了,那朝鲜不就更没人能踢球了?!相信朝鲜的领导们应该懂得这一点吧~
朝鲜足球队输了真的要挖煤吗?
不会
南非世界杯32强,朝鲜毫无疑问是最神秘的球队。从拒绝国际足联的公开训练规定,到让很多人找不到的住址。可以说,种种行为让朝鲜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神秘的朝鲜让世人猜测不断,很多让人震惊的传言更是让人对神秘的朝鲜更加变本加厉的猜测。下面就是流传的五大虚假传言。
1.输球后得去挖煤?
一名“前朝鲜队主教练”披露朝鲜队的秘密:“如果朝鲜队在世界杯上能获得胜利,那朝鲜球员就会得到荣誉,但如果他们失败了,面对他们的将会是惩罚,也许会被派遣当煤矿工人。”然而在几日后的记者访问中,朝鲜队主帅金正勋对这一说法给与了简短有力的驳斥:“荒谬的胡说!”
比起法国总统萨科齐所说的法国队输球后一天内球员们不准见老婆的说法,这则出自美国媒体关于朝鲜队惩罚制度的新闻,显示了朝鲜队球员们的无比巨大压力,但从视朝鲜为眼中钉的美国人口中,也许对朝鲜球员输球后最严厉的惩罚不是去煤矿挖煤,而是直接拉上刑场枪毙才能一解美国人的心头之恨。
2.月薪12块?
世界杯开赛前,曾有媒体为朝鲜队算了一笔帐,结果发现朝鲜国内一名高水平的足球运动员的月薪折合成人民币只有12元。
事实上,朝鲜国内的人均收入水平确实很低,一般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100-200朝元之间(约合人民币2.9-5.9元)。但低收入同时也意味着朝鲜国内的低物价,要知道在朝鲜一台电视机的价格只要20元人民币,购买一公斤大米则只需要人民币2分钱。朝鲜现在的国内环境和我国计划经济凭票购物的时代极其相似,就算月薪再高,没有票依然买不到东西。于此同时,朝鲜队员们的生活水平还可以通过国家分配得到保障,反观改革开放了30年的中国,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女足运动员每个月的薪水只有1000元,无依无靠的她们和朝鲜队员相比,不知道谁更悲惨。
3.入住难民营?
世界杯期间,在其他国家队大多入住奢华的大学校园或度假村的时候,朝鲜队却选择了在南非的东兰德腾比萨地区扎营下寨,而那一地区属于难民区。
和豪掷2000万英镑入住5星级酒店的英格兰队,以及入住每晚单间价格达到420欧元的豪华度假村的法国队相比,财力有限的朝鲜队的住宿条件当然和他们无法相提并论。然而实用是朝鲜队首要看重的地方,要知道荷兰队和德国队选择的酒店虽然和英格兰法国同样豪华,但身处闹市和干燥的天气则让他们伤透了脑筋。
4.写下血书出征?
出征世界杯前夕,朝鲜队队员们在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副委员长杨亨燮和劳动党中央书记金仲麟的接见后,曾写下“血书”,抱着必死的决心发誓一定要在世界杯赛场上取得胜利。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精神却是革命的灵魂。一支球队如若本身没有强劲的实力,要是还没有必胜决心的球队,任何时候都无法想象他们能够获胜。朝鲜队的“血书”,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他们对胜利永无止境的渴望。反过来想想,如果咱们的国足也能够在大赛之前立下军令状,也许“恐韩症”、“黑色三分钟”以及“打平出线却打死不出线”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5.比赛阵容领袖决定?
有报道称,朝鲜队世界杯每场比赛的首发阵容,都必须经过主席金正日过问后才能最终定夺。
金正日本人对朝鲜足球确实相当关心,每逢国家队到国外参加大赛,金正日都会责成相关领导在待遇和配给上给与照顾。而女足世界杯期间,金正日也给朝鲜女足队员们践行。但是实际上,世界杯上朝鲜队的出场阵容均是教练金正勋根据球员的状态而一人安排。况且作为一国领导人,金正日有什么时间关注朝鲜队的每场比赛且对首发名单发号施令?